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历经数年的漫长等待,数千公里的舟车劳顿,终于坐到了大银幕前体验高G飞行的魅力。
我一直有个观点,电影和飞机是人类这百年来最伟大的两个发明,前者拓宽了人类的精神界限,后者突破了人类的物理界限。其实二者交织在一起已有很长的历史,不要忘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铁翼雄风》(1927)就是一部空战片,而《壮志凌云2:独行侠》便是迄今为止这段历史的最佳传承者。同时,本片也为前作上演了精彩而深刻的传承。
即将无“牛”可骑的战斗机牛仔们当同时持有私人和商业飞行执照的汤姆·克鲁斯,兄弟是美国海军特战军人的克里斯托弗·麦奎里(本片编剧),和有着未竟的航空工程师梦的约瑟夫·科辛斯基(本片导演)凑在一起,我就知道,本片的确会如克鲁斯在2019年圣迭戈漫展上公布首部预告时所说的——“《壮志凌云2》是一封献给飞行的情书”,一封笔力劲健的情书。
相较于聚焦划时代飞行和空战视听语言的《壮志凌云1》,《壮志凌云2》更进一步地在文本上捕捉到了飞行情怀的本质。电影开场仅数分钟,剧本便设计了10马赫的“人操火箭”——“暗星”高超声速战略侦察机项目(将被取消),与艾德·哈里斯饰演的绰号“无人机牛仔”的美国海军少将切斯特·“铁锤”·凯恩的“天地”对决。在凯恩的眼中,诸如“独行侠”之类的战斗机牛仔们,需要吃喝拉撒睡,会犯错,更可能违抗军令,被冰冷和高效的军用无人机取代是迟早的事。
我想用题外的内容来直观形容这一对决。影院散场后,一对情侣戴上头盔,坐上摩托车,迅速地消失在午夜的澳门街头。好友打趣地说,摩托车是“撩妹利器”,而我却突然领悟到,骑车和开战斗机只有高度和速度的区别,无数的飞行先驱并不是为了缩短通勤时间才去卖命地尝试飞起来,他们的情感很质朴——对空间乃至世界的掌控,也是大航海时代,或者说人类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的传承。
因此,本片就是对这一对决的放大,呈现了有人飞行与无人飞行观点间的猛烈碰撞。尽管“暗星”最终达成了军方的10马赫目标,但仍因事故如流星般解体和下坠。事后,“独行侠”却躲过一劫,因为已晋升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冰人”将其调回了前作的原点——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简称NFWS),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
决定一切的不是飞机,是人接下来的剧情,揭示了凯恩疑惑“独行侠”为什么不晋升将官或者当一名参议员,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试飞员的原因,或许“独行侠”这个呼号本身就是答案。
续作透露,“独行侠”在NFWS仅授课了两个月(实际上绝大部分NFWS的学员毕业后,也会回到舰队单位去传播在NFWS所学到的知识),因为正如其台词——“飞行是我的天性”,他是一名骑士,没有心思去考虑孤独地驾驶飞机以外的事情,这更是前作“野鹅”之死的诱因。但戏剧性的是,攻克这项特殊任务的难点,只能凭借“独行侠”的丰富经验。不得不提麦奎里的剧本创作非常的扎实,尤其是矛盾冲突的设计,有力、有节奏地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我猜麦奎里是写《碟中谍》剧本“写多了”,围绕这项特殊任务展开的一系列剧情完全称得上空战版《碟中谍》,甚至沿用了“流氓国家”这一反派称呼(若合并世界观可能就是另一版《幽灵行动》或《细胞分裂》与《鹰击长空》组成的汤姆·克兰西宇宙了)。尽管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说过,《壮志凌云》的反派都是背景板,不会过多着墨,观众更应聚焦战斗机飞行员群体的竞争与友谊,但麦奎里为这一任务设计了丰富的细节,与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这一特殊任务是,美国国防部令美国海军去摧毁“流氓国家”的一座即将运行的地下铀浓缩工厂,但对方设置了严不透风的地对空导弹网,并且由于工厂地处峡谷深处,剧本设定无人机或F-35C等美军第五代战斗机无法借助隐身和无人优势实施打击,一是因为GPS制导的精确弹药会受到干扰(至于为什么不使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惯性制导精确弹药,或EA-18G电子战机提供反辐射协助等偏硬的军事设定问题,暂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只能使用上一代的F/A-18E/F战斗攻击机实施基于激光制导精确弹药的打击;二是峡谷超低空突防和最后的高G脱离是无人机无法做到的。此外,敌方还有最新式的第五代战斗机Su-57和老旧的F-14等额外的防空力量 [如果不是雪域高原(剧组人员透露是地理位置设定是东欧),很难不想到反派原型是伊朗] 。按照续作剧本设定,后来参加过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独行侠”,作为美国海军空战战绩最高者和最有经验的F/A-18飞行员,只有他能为一批已从NFWS毕业的精英飞行员进行特训。
不管是任务简报和分析,还是“独行侠”率领学员进行专项训练(峡谷超低空突防),还是最终的实际作战,麦奎里的剧本逻辑相当清晰,为不理解航空兵技战术的普通大众勾勒出了简单易懂、严肃合理和扣人心弦的任务框架(但不得不承认,的确很《皇牌空战》和《战区88》),这一点其实与《碟中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角色处理上,尤其是性格上,麦奎里也有让观众记忆更深即让角色非工具人化的“名片化”设计。如“凤凰”的武器系统官 “鲍勃”,一名一脸稚气、毫无存在感的海军空勤,呼号也“人畜无害”,其他战斗机飞行员嘲讽其是开F-35C的。因为在有人飞行与无人飞行之间,还存在着隐身飞机与非隐身飞机的“鄙视链”。剧本中有不少类似的“埋梗”设计,对于专业爱好者来说会十分有趣。当然,现实中武器系统官才是任务专家,甚至是打击任务的指挥中枢。
在整个特训过程中,几乎都是围绕“独行侠”的那句台词——“飞机不重要,人重要”而展开。学员对“独行侠”提出的2至3分钟的任务时间要求叫苦不迭、内讧频起,尤其是“独行侠”与“野鹅”的事故被公开后,师生信任感下滑到冰点。在违反“如重力般不可改变”的作训条令以及发生训练事故后,上级更是一度让“独行侠”停飞、停课,如果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他的海军飞行生涯将就此划上句号。但最终,不太会教书的“独行侠”在“众目睽睽”之下,冒着上军事法庭的风险,独自驾机成功实现了自己提出的设想,践行了首堂课上向学员传递的“敌人知道我们飞机的极限,但不知道我们飞行员的极限”的理念。
麦奎里对剧本第二幕与第三幕的衔接处理得相当老练。当然,这一举动意味“独行侠”要重新面临生死抉择,他不只是授课,还要率队出征,更关乎其与“野鹅”之子“公鸡”间的矛盾冲突。
成年人的放手与释怀《壮志凌云2》开画后,有一个数据耐人寻味,据信过半观众的平均年龄超过了35岁。不难发现,这些观众都是前作的“忠粉”,《壮志凌云1》是陪着他们长大的(包括本片的军方顾问也是受前作影响成为海军战斗机飞行员)。所以,《壮志凌云2》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壮志凌云》系列成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拍摄前,导演科辛斯基就提出把重心放在“独行侠”的成长上,麦奎里的剧本实现了这一点,其在不让“独行侠”退变为任性男孩,与保持青春活力并能进一步成长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开画后稳定的超高口碑均源于此,强调本片与前作的联系之紧密,以至于形容本片是极少数成功的电影续作。而要谈到“独行侠”的成长,则不得不提新引入的“公鸡”。
“野鹅”之死是“独行侠”的梦靥,本片可以明显感知到“独行侠”的对前作事故做出的深刻反思,甚至极端到他不能再看到战友丧命的情况出现。有几个情节着重刻画了这一点:一是“独行侠”严肃地驳斥学员为训练失误找原因,这时候不停找原因,最终只能在战友的葬礼上给葬礼家人解视;二是上级命令“独行侠”要把学员教会到成功执行任务,但“独行侠”坚定补充说,“是要把他们带回家”;三是按照剧本设定,“独行侠”应“野鹅”遗孀的请求,有意拖延了“公鸡”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的过程,且不愿意“公鸡”去执行这项几乎是送死的任务,这也是成为除父亲之死外,“公鸡”与“独行侠”间新的矛盾冲突。
令观众遗憾的是,“冰人”在续作中因癌症逝世,但临走之前,他告诉“独行侠”,要学会放手,所有年轻气盛的新生代战斗机飞行员,都会经历“独行侠”的心路历程,“You can be my wingman”的接力棒,是时候交出去了(其实本片格伦·鲍威尔饰演的独断专行的“行刑者”就是“独行侠”的年轻版,其与“公鸡”之间的对峙与隔阂化解,就是“冰人与“独行侠”的翻版)。
另一方面,“公鸡”因父亲之死,以及对“独行侠”的反思,导致他的飞行与作战思维偏保守,总是想顾全大局,但“独行侠”告诉他,在天上多思考一秒就是死,危机时刻要凭借本能做出决断,当年的事故,换做“野鹅”同样如此。麦奎里在再次用漂亮的剧本处理让亦师徒、亦父子的双角色拉出了共同的成长主题人物弧光的同时,也让电影再度扣回了“决定一切的不是飞机,是人”的核心命题。
成功实施对铀浓缩工厂的打击后 [1架E-2预警机(有不少外部和舱内等空情交换镜头)与4架F/A-18E/F战斗攻击机(2架制空的E,2架打击的F)组成的典型打击任务编组,但现实中是双编组,另有EA-18G电子战机协同] ,在“公鸡”热焰弹耗尽的情况下,“独行侠”驾机舍身为“公鸡”挡下了地对空导弹。海军试图放弃针对“独行侠”的战斗搜救(果然是海军专属电影,因为现实中,在类似的打击作战任务前,海军会与空军等其他军种规划和协调联合战斗搜救的资源),但“公鸡”明白了“独行侠”本质上并非置战友性命而不顾的飞行员,在弹射跳伞后的“独行侠”被敌军Mi-24攻击直升机追击之际调转机头及时赶到,后双双陷入敌军地面追击之际,坐进父亲当年坐过的F-14战斗机雷达截击官后座,与“独行侠”一起突破多架Su-57的拦截,仅靠寥寥导弹和航炮逃出生天。
麦奎里在剧本第三幕的处理上相当工整,干练地用冰释前嫌的桥段解决了关键角色的矛盾冲突与任务本身的矛盾冲突,所以专业影评人一直称赞本片的剧本“坚如磐石”,尽管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主打卖点是实拍空战,但在纷繁的动作序列间拉出清晰的叙事脉络,已是视效大片中少见的。
我们总是怀念和对标9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其实我们并非是守旧,而是怀恋那种在酣畅淋漓中寻得的工整感与平衡感。我不愿像一些媒体所说那样,称《壮志凌云2》是末代原创大片,我相信,它既是上一个时代的传承者,也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启者。
亮点细节●致敬。建议观看前温习《壮志凌云1》,本片视觉和文本都有大量致敬,尤其是经典的航母起降作业开场。
●实拍。实拍带来最大优势有三点:一是空战序列连贯性更强,战斗机机动戏和舱内演员驾机戏的衔接是自然的(演员均在F/A-18F后座上完成的拍摄),序列、镜头间逻辑清晰;二是武器挂架、机身外部摄影机能够捕捉到超低空飞行时掀起的颗粒物与凝结的水气,提供了罕见的极限视角;三是重力反应,机动造成的失重和过载直接在演员身上表现出来,为观众带来了临场感极强的另类4D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最后F-14与Su-57的大战,座舱戏都是升空实拍,后期用特效替换座舱。
●视听设计。导演科辛斯基的视觉审美一流,即使是难度系数超高的飞行序列,仍然有极富冲击力的经典摄影构图。地面戏份,除了基于“飞机造型语言”设计的独有的以飞机为主体的优美分镜,以人物为主体的光影把控也是标准大片规格。
●“飞不起来的飞机”的特效。“暗星”(由电影美术团队携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设计和制造)、Su-57和F-14等三款无法升空实拍的飞机的特效质感相当不错,不管是在地面滑跑还是在飞行中,其动态基本是可信的,尤其是Su-57与F-14的空战过程中,对水气凝结、弹舱开启、舵面运动和地景融合等细节的处理。
●Su-57为什么要与F-14格斗。前2架Su-57陷入与F-14格斗是因为前者抵近确认F-14究竟是否是己方飞行员驾机升空,“独行侠”则当机立断开启了格斗。
更多有关军事设定的内容,后续再进行探讨(更新)。如果有机会,请一定在影院观看《壮志凌云2》。
详情登录账号